前天睡前看一本中文認字書,看到「木」,媽媽說「木」,小孩一直說「樹」(因為圖案畫了一棵樹)。
媽媽瞬間腦袋也卡住,不願意軟化,跟他硬碰硬槓上,彼此糾結在「控制」的獨木橋上,誰也不讓誰。媽媽說:木木木,你說,木!小孩一直重複:樹樹樹,就是,樹!
最後,腦袋打結的媽媽說:
你再說一次樹,你就完蛋了!
情緒戰勝理智,親子危樓倒塌了,優幼教養真的不容易,因為,教養者是人,是人就會有情緒。
我跟他說,再說樹你就完蛋,因為我看見他的「不想」,「不願意」,事實上,他「會」;但媽媽不願意因為他會就放過,一定要逼迫他說出口,用我要的方式,展現給我看。陷入一種只是想要「贏」,跟讓對方「屈服」的固著裡。
好了,樹不能說,小孩秒說:幹!
是幹!麻麻,是樹幹的「幹」!
(媽媽白眼已翻到肩胛骨......)
一直以優幼教養為標的的媽媽,偶爾碰撞到孩子的白目,還是會卡關,他真的好故意,我都看見他嘴巴成ㄇㄨ字型就要唸出木了,最後還是急轉彎堅持吐出一個「樹」。我當然知道他在想什麼,就是想逃避,其實當下把書收起來就好了,孩子只是藉此告訴媽媽:我現在不想要認字。
媽媽的堅持跟卡關是因為,我存在一種觀念,這世界大部分的事,不是我們不想,就能不要,如果有一天你能做到只要我不想就可以不要,而且維持在一個你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品質,那恭喜你,媽媽要給你拍拍手,因為你一定過得很棒。但這世界大部分人,每天大部分的時間,都在做自己並不那麼想做的事。
我原本設定10個字,後來減為8個,也許還是太多,經過這次爭執,就懂下次也許5個,4個就好。最後我選擇相信我自己,雖然這次不ok,但彈性是可以調整的,有誰是每個第一次,就能做好每件事呢?
才5歲認字太早。
他就不想要啊。
說的,都對。
書,我是挑過的,不是真的那種刻板的每日一字,這是2歲以上就能閱讀的象形文概念,採用「圖像記憶」,每一頁就是一張圖,而且其實他前面幾個字都唸得不錯,總括一句:是他能力範圍內。
再提到「他就不想要」。
每次內心最糾結的就是這個「自由意願」,家長都很害怕背負「我在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」,這個罪責。
我們要孩子「快樂成長」,總說孩子開心就好,但開心的背後,卻堆砌著許多現實條件。如果每件事不分輕重,只要是孩子不想要,就讓他不要,而且是在他5歲,認知與社會意識完全不成熟需要依靠大人的階段,一件事讓他感到有點難度,他逃避,就妥協他,允許他輕易放棄,可以暫時不做,日後魔性漸長是可預期的。
事後我們情緒都退了,我抱著他講他喜歡的甲蟲百科全書,我告訴他,這上面的字,等著你去認識他們,自己翻閱他們,會認字,你能自己看,會認字,你能真正跟這個世界產生連結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,不再被媽媽控制。也許下次我們一次先看4個字就好......
他很溫柔地點頭,抱著我說,麻麻我好愛妳哦。
記者老梁:ㄇㄨ木,四聲木......🤣🤣🤣,報導。